人工智能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4-12-17 09:42:00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全球各国纷纷投入巨资,推动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针对于此,全球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科技创新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将继续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和社会格局。
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正劲
阅读提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并呈现出“大小模型协同”和“两端快、中间慢”的特点。传统的小模型逐渐成熟,专用智能应用日益普及,而大模型的通用智能应用则处于探索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多家机构共同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完善治理体系的目标和行动路径。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带来了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全球治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并总结了10个焦点议题,提出了“一个目标原则、三点原则共识和六条实践路径”以推动全球治理的良性变革。国际电信联盟与德勤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向善影响》报告强调,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其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仍面临投资、合规性、技术专家短缺等多重挑战。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消除贫困、实现零饥饿、改善健康与福祉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强调应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了《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并呈现出“大小模型协同”“两端快、中间慢”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以传统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逐步成熟,以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智能应用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消费侧应用迭代加速,对话式搜索、智能助理等革新功能不断涌现,交互模式向更多模态拓展,并在端侧加速落地,重塑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形态。生产侧应用与行业场景融合不断深入,并有望深刻变革制造过程、组织架构、研发模式与产品形态。“选、建、用、管”体系化推动落地应用成为加速人工智能走向实用化、普惠化的行业共识。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引入强化学习等技术来增强大模型能力仍是近期技术演进的重点方向,专业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加速突破,具备更强规划、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面向中远期,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成熟,有可能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并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助力迈向全方位、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搭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良性变革的中国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目标宗旨、原则共识、行动路径,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地降低了进入和使用的门槛,使得人工智能的误用、滥用以及恶用开始广泛地在个人、群体、社会等多个维度出现。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浪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核心目标就是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够坚持在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正确轨道上持续前行。
《报告》提炼出全球人工智能已经明确形成的10个焦点议题,分别是国家主权与技术发展、社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人机情感与生命伦理、内容安全风险、模型算法安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产品责任与风险分配、知识产权保护、智能鸿沟与国际协作。
《报告》最终形成由“一个目标原则、三点原则共识和六条实践路径”构成的完整结构,系统阐述了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良性变革的中国方案。一个目标原则是:促进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三点原则共识是:尊重国家主权、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平等互利普惠。六条实践路径分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坚守智能向善的治理底线、赋能千行百业的技术应用、防范与应对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加强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完善多层次的全球治理机制。
《人工智能向善影响》:标准化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与德勤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向善影响》报告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但其进一步推广仍然面临障碍。为破除有关阻碍,使人工智能技术释放更大红利,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当前,许多组织正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的标准化工作,其涉及从广义道义标准到具体技术指标的方方面面,目的则是实现跨行业和技术的适用性,进而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安全有效。
报告还指出,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较大发展以来,大量机构都在研究其潜力,但人工智能推广仍有阻碍。人工智能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广部署使用上,除了受到投资规模限制外,还面临着诸多阻力和障碍,其中,包括对合规性的担忧、技术专家的短缺以及风险管控的困难。报告称,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概念验证和实验项目阶段向大规模应用阶段转变是当前的主要挑战。风险管理、治理建设、劳动力升级、信任建立、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报告还认为,在消除贫困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改善金融服务并优化农业实践;在实现零饥饿上,人工智能可以用于提高农业产量,并且优化供应链减少浪费;在健康与福祉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并加速新药研发;在优质教育上,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助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评估;在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上,人工智能可以优化电网运行并帮助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和储能;在气候行动上,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预测气候变化和开发低碳技术;在保护海洋和海洋资源上,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海洋监测以及发展可持续渔业。报告指出,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也将更好地全面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在我国多领域蓬勃发展
阅读提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4%。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产品数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链涵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和应用等关键环节。在国际层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一东盟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合作:进展观察和推进建议》报告,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报告建议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加快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融合,联合培育人才,共建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此外,报告还强调了安全和伦理的重要性,呼吁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对话与合作。《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中,美中两国处于领先地位。尽管中国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提升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此外,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加速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我国各行各业积极拥抱人工智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规模达2.3亿人,占整体人口的16.4%。
《报告》指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和产品数量迅速增加,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截至2024年7月,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我国加速落地。
《报告》显示,各行各业正在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升级浪潮。各领域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降本增效;多模态能力拓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比如,自动驾驶是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也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智能体成为连接用户与各类服务的新桥梁。在政务服务领域,利用基层政务智能体帮助村民们解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覆盖6000多个村庄,约3万名基层政务工作人员用大模型服务超千万名居民,实现对居民需求的快速精准反馈处理。
《报告》进一步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的地域分布与当地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相关性。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充分发挥在融资机会、专业人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当地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备案信息》中的产品备案属地可以发现,截至2024年11月,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数量占比分别达到31.1%、27.2%和11.7%。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合作:进展观察和推进建议》:共建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合作:进展观察和推进建议》研究报告日前发布。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历程、特点和相关全球治理的主要态势,并对中国和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治理情况进行了分别梳理。
报告研究了中国同东盟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领域的合作基础,并对双方的人工智能治理理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报告对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提出展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国和东盟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合作,为社会智能转型构筑基础。二是加快技术应用,鼓励各方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群体相互开放,加速产业融合,联合培育人工智能人才,共建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对话与合作,筑牢安全和伦理屏障。从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治理、数据跨境流动合作、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风险管理框架对接等方面加强合作。
《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大模型的突破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步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共同研制的《2023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显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保持美国全面领先、美中两国引领的总体格局。2023年,美国以74.71的总分大幅领先,中国总分为52.69分,排名第二。美国在多个细分指标上均具有领先优势,而中美则集聚了全球大部分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和成果产出。
《报告》显示,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赛道正掀起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领域新一轮发展热潮。从数据上看,2018年—2022年全球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逐年递减,但该趋势在2023年迎来扭转,2023年新增企业数同比上涨21.5%。值得注意的是,GitHub上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源项目从2022年的约1.7万个激增到2023年的约6万个,数量约是前一年的3.5倍,新增4.3万个项目。
《报告》认为,大模型的突破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步伐。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等领域的研发持续提速;产业界则在模型开发上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研发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报告》指出,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上,中国的综合水平保持全球第二,在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产业发展等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高层次人才数量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顶会顶刊论文、高影响力人工智能开源项目等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加,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风险投资额保持全球第二。但从当前主流技术路线的趋势特征以及支撑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条件来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在数据开发利用、原始创新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经济时报》2024-12-17,孙兆)